九州官方入口-九州(中国)

践行群众路线 提升幸福指数

The work of the party and the masses

当前位置:首页 > 九州官方入口-九州(中国) > 党史学习教育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0—2030年)的通知

信息编辑:宣传统战部 江雪薇时间:2021-03-09 09:26:08信息来源: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现将《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0—203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2020年8月25日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20—2030年)

旅游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是发挥我省比较优势培育新增长点的现实路径,也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提高黑龙江省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抓手。

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旅游强省建设,省文化和旅游厅于2019年初委托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编制《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0—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本《规划》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省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指导,借鉴吸收国际先进发展理念和经验,对黑龙江省未来十年全域旅游的发展定位、目标、战略、空间结构、策略进行了系统规划。同步编制了《旅游项目开发操作指南》和《旅游开发示范项目》,以增强《规划》的指引性和操作性。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1.旅游资源。

黑龙江省是中国北方森林覆盖率最高的省份,拥有全国最大的连片林区(大、小兴安岭)、全国最大的湿地群、种类众多的生物资源和各种类型保护地资源;以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三大水系和兴凯湖、镜泊湖、莲花湖、五大连池四大湖泊为代表河流、湖泊旅游资源丰富;黑龙江省作为中国最北的省份以极寒气候、冰雪人文主题、冰雪自然环境为代表的顶级冰雪旅游资源独具魅力;黑龙江省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和中国粮食产量第一大省,以三江平原为代表的绿色农业旅游资源特色突出;黑龙江省以界江、百年口岸为代表的边境旅游资源优势明显,是中国最重要的对俄边境旅游区和“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黑龙江省历史悠久,是唐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和金上京会宁府所在地,鄂伦春族、赫哲族等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明显,发源于黑龙江省的抗联文化、北大荒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

2.旅游经济总量。

2019年,全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16亿人次,同比增长19%,其中国内游客2.15亿人次,入境游客110.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83.8亿元,同比增长19.6%。

3.旅游要素规模。

截至2019年,全省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家;A级旅游景区411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6家,4A级旅游景区104家;S级旅游滑雪场27家,其中5S级4家、4S级4家。星级饭店189家,其中五星级6家、四星级39家;旅行社832家,其中国内社609家、边境社125家,出境社(不带边境)43家,出境社(带边境)55家,全国百强社4家,导游22964人,出境领队1584人。

4.旅游产品现状。

围绕“北国好风光,尽在黑龙江”旅游品牌,黑龙江省以五大连池、镜泊湖、伊春森林等为代表的“凉爽夏季”和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中国雪乡、北极村等为代表的“冰爽冬季”两大品牌旅游产品日趋成熟,知名度不断提高。“哈尔滨—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中国雪乡”等精品线路已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黄金旅游线路。

5.旅游服务体系。

全省旅游景区、旅游公路沿线、重点自驾游沿线、城市旅游综合区、旅游餐馆、旅游娱乐场所内厕所基本达到A级标准。4A级以上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内60%以上的旅游厕所达到AAA级标准;黑龙江省旅游产业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平台和黑龙江智慧旅游平台“趣龙江”上线运行。

(二)面临形势。

从国际看,旅游业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为所有人建设更美好未来的手段,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国际旅游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多年超过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旅游出口增长连续7年快于商品出口,减少了许多国家的贸易逆差,新兴和发达经济体都受益于旅游收入的增长。但旅游业增长需要持续实施有效的旅游目的地管理,不断培育旅游目的地持续的旅游吸引力,促进旅游业数量和价值双增长,以可持续的方式管理旅游业造福所有人。同时,数字化、创新和社会变革将继续影响旅游业,旅游目的地需要改进以保持竞争力。

从国内看,旅游已经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旅游业发展的重点转变为解决人民对美好旅游生活的追求与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面对方兴未艾的大众旅游新需求,要求旅游目的地要有新思维和新动能,进一步释放大众旅游需求,特别是目的地生活方式的深度体验需求,深化旅游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活数量巨大、类型多样、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存量;以优质旅游为导向,让文化、艺术、时尚、科技和绿色引领旅游走进新时代;全方位、多角度推进“+旅游”,进一步促进全域旅游时代的旅游融合发展战略,为文旅市场主体的发育成长营造更加有利的市场环境,稳步提升旅游形象和文化软实力,切实增强游客、企业和居民的获得感。

从黑龙江省看,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全国自然保护地最多的省份之一,涵盖森林、湿地、地质地貌、湖泊河流等)、知名的“中国冰雪之乡”(冬季气候寒冷,夏季气候温和且凉爽)、顶级的生态农业资源(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中国最大的粮食产区)、标志性的地理位置(中国最东端和最北端)、独特的地域文化(抗联文化、中东铁路、北大荒文化及独特的北方历史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等)等旅游资源底蕴优势明显。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哈尔滨国际航空枢纽、高铁、高等级公路、边境口岸等)、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置、新的旅游需求兴起(自驾车、户外运动、康养旅游、网红打卡等)、北京2022年冬季奥运会召开、中国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体制改革(基于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的生态旅游)等将为黑龙江省旅游发展提供历史机遇。但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依然突出,如应对旅游季节性明显的手段不足,涉旅基础设施不配套(交通、电力、电信、观景台、服务区、加油站等),旅游市场主体活力不足(旅游市场主体经营管理能力弱,投资政府比例大,社会比例小,外来资金少),旅游服务功能不健全(停车场、标识系统、游客咨询、智慧旅游等),旅游专业人才匮乏(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专业技能不足(旅游专业知识和技能存在不足,国际标准服务技能薄弱)等。同时,黑龙江省旅游发展还面临着其他省份和邻国在旅游方面的竞争、气候变化可能影响冰雪体验、旅游业增长给自然区域带来发展压力和环境威胁、旅游业增长对主要旅游城市接待能力的压力、国内外旅游客源地经济放缓可能对市场需求和投资产生负面影响等方面的挑战。

二、发展定位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省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发展冰雪游、森林游、边境游、湿地游、避暑游,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聚焦旅游强省建设,聚焦推进旅游发展国际化进程,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理念和经验,构建特色旅游产品新体系,培育特色体验旅游新业态,开拓全域旅游空间新格局,夯实旅游产业发展新基础,完善优质旅游新服务,探索旅游消费导向经济新模式,推动黑龙江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原则。

1.宜居宜游原则。

充分认识和理解旅游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美好生活和旅游发展结合起来,培育休闲生活空间(休闲城市、休闲乡村、休闲公共空间等)和休闲氛围,打造主客共享的美好旅游目的地和美好生活地。

2.可持续发展原则。

体现黑龙江省特色,坚持增强黑龙江省地理、生态、文化和社会特征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方式。

(三)发展定位。

拓展黑龙江省文化、自然和气候的四季旅游体验,巩固黑龙江省作为中国冰雪旅游目的地的领先地位,将黑龙江省打造成为国际冰雪旅游度假胜地、中国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中国自驾和户外运动旅游目的地。

(四)主要目标。

全面实施旅游强省战略,推进我省旅游发展国际化进程,到2030年,全省旅游经济总量、旅游市场规模、旅游消费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形成旅游吸引力更强、旅游服务质量更高、综合效益更好、产业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新局面,将黑龙江省基本建成产品多样化、业态多元、品牌知名、基础完善、服务优质的国际冰雪旅游度假胜地、中国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中国自驾和户外运动旅游目的地。

——旅游经济稳步增长。到203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数量增长率保持在年均10%,旅游业综合收入增长率保持在年均10%。旅游产业成为黑龙江省“新字号”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助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综合效益显著提升。全省基本形成消费导向旅游经济,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率更加显著。

——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冰雪旅游、生态旅游、户外运动、康养旅游、边境旅游等体现黑龙江省特色和优势的旅游产品形成具有一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全谱系旅游产品体系,实现均衡四季旅游发展。

——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在黑龙江省培育一批在旅游集团化发展、旅游景区开发、旅游项目运营、旅游业态经营(如酒店、主题公园、度假村、房车营地、特色民宿等)、旅游资源服务、旅游商品研发及销售等方面具有国内外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旅游龙头骨干企业,形成一批“专精特新”旅游中小企业。

——旅游品牌影响力扩大。“北国好风光,尽在黑龙江”旅游品牌统领下的黑龙江省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旅游服务质量提升。黑龙江省优质旅游服务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游客满意度大幅度提高。

——涉旅设施基本完善。旅游交通更为便捷,旅游公共服务更加健全,全省重点旅游区(4A级以上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内)旅游厕所AAA级率达到90%以上,市场秩序显著好转,文明旅游,主客共享旅游环境更加优美。

三、发展战略

(一)全域旅游产品战略。

1.优先发展冰雪旅游、生态旅游、户外运动三大全谱系旅游产品。

(1)冰雪旅游。以增强黑龙江省冰雪旅游整体竞争力、品牌影响力为目标,创新发展冰雪观赏、气候体验、冰雪节庆、冰雪赛事、冰雪运动、冰雪度假、冰雪风情、冰雪民俗、冰雪研学、冰雪游乐、冰雪演艺等冰雪旅游产品,打造中国首个全谱系冰雪旅游目的地。开发冰雪旅游旗舰景点,发展城市冬季体育活动中心,扩大冬季体育运动群众基础,构建中国精品冰雪旅游路线。

(2)生态旅游。以促进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护为基础,重点发展以户外休闲、自然游憩、科普探险为特色的6大类、20个亚类全谱系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创新多方协同的管理系统,促进社区居民与游客的交流互动(解说、教育和培训等)。发挥黑龙江省湿地、界江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湿地、界江生态旅游产品。

(3)户外运动。依托黑龙江省自然生态资源优势,以中国户外运动旅游目的地为目标,重点发展国际水平的陆地、水域和空中3大空间、4大类型、60个子类的全谱系户外运动体验旅游产品。

2.重点培育自驾旅游、康养旅游两大新兴旅游产品。

(1)自驾旅游。充分挖掘黑龙江省旅游资源特点,配套完善自驾涉旅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创新自驾车全域旅游线路产品,提升全域自驾旅游优质服务水平,打造中国最佳全域自驾旅游目的地。

(2)康养旅游。丰富和多样化康养旅游体验产品,使游客能够更健康、更积极、更多参与性的体验黑龙江省康养旅游,将黑龙江省打造成为中国北方中医药养生、矿泉疗养、森林康养旅游目的地。参照国际行业最高的管理和服务标准,提高银发旅游、医疗旅游、健康养生(森林、温泉、冷泉等)旅游项目水平,升级服务配套设施,吸引市场化投资主体,引入多样化的体验产品,增强黑龙江省康养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3.优化提升乡村旅游、文化遗产旅游、边境旅游。

(1)乡村旅游。挖掘黑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潜力,促进乡村旅游统筹规划,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鼓励发展高品质乡村体验旅游和社区居民参与,提高市场意识和创新筹资机制。

(2)文化遗产旅游。强调黑龙江省文化遗产特色保护,创新黑龙江省的历史文化遗产、当代文化及生活方式、艺术的展示和体验方式,深化文化遗产解说,展现悠久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加强节庆活动、美食旅游吸引力,打造中东铁路、东北抗联遗迹、小南山遗址、唐代长城(牡丹江边墙)遗址、金代长城(金界壕)遗址、渤海上京和金上京考古等新型主题文化旅游产品。

(3)边境旅游。以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为轴线,以边境文化、界江风情、跨国游为开发重点,发展界江游轮、边贸旅游、文化博览、特色餐饮、滨水休闲等产业,形成边境旅游和边境经济贸易一体化发展格局。

(二)全域旅游基础保障战略。

1.推进涉旅基础设施优先发展。

充分考虑地理、气候和环境因素,提升全省旅游目的地的可达性;优先提升有利于冰雪旅游、户外运动、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将基础设施作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助力黑龙江省成为中国全域自驾旅游省;提升城乡涉旅基础设施的有效管理水平;提高智慧旅游水平;将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和省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融合手段;打造有利于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和提升复游率的涉旅基础设施体系。

2.打造主客共享的旅游环境。

遵循宜居宜游原则,完善场地规划,提升主客共享的旅游场地设计和建设水平(包括城市、乡村等);强化旅游景区的氛围感,以改善游客体验;考虑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和儿童在内的各类游客群体需求;积极回应区位条件、场地环境、旅游景点的特征,避免设计同质化、低水准,打造具有长期旅游吸引力、可持续发展的实体环境。

3.创新旅游市场和品牌营销。

确立黑龙江省避暑和冬季旅游的现实市场和潜在市场,以增加目标细分市场的总量和游客消费为目标集中进行市场营销;塑造符合黑龙江省旅游发展愿景的特色品牌,提高黑龙江省作为中国顶级冰雪旅游目的地、生态旅游目的地、自驾旅游目的地的品牌认知;解决阻碍营销目标实现的问题,提升黑龙江省作为四季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实现全省旅游收入最优化。

4.优化旅游经济、人力资本和统计。

以确保黑龙江省具备适宜的商业和投资环境,人力资本基础和统计系统为目标,优化旅游商业投资环境,促进中小企业的投资、成长和创新;加快推进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促进消费导向经济代替门票经济;优化空间和季节的游客流;加强城乡联系,增强乡村居民参与旅游经济的能力;升级、扩展和创新旅游教育和培训服务;完善旅游统计数据收集系统,以支持旅游目的地和相关业务发展。

5.坚持自然环境保护底线。

最大程度地减少生态足迹、以发展促保护以及实现二者良性互动;遵循本规划生态旅游战略所制定的环境目标,以旅游促进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动态保护;支持和倡导保护黑龙江省独特的原生态环境;碳足迹最小化,实施碳补偿策略;所有与旅游活动相关的固体垃圾及废水等最小化;确保所有旅游相关基础设施的发展符合法律、法规和指南。

四、空间结构规划

(一)发展空间结构。

根据黑龙江旅游资源和涉旅基础设施地理布局,本《规划》发展空间结构包括:枢纽、集群、廊道、链接和节点。

1.枢纽:旅游枢纽城市。旅游枢纽城市是游客进入黑龙江省门户城市和联系各个旅游区的交通枢纽城市。

2.集群:旅游集群。旅游集群是可发展旅游、主题明确的综合旅游区域,分为综合旅游集群和主题旅游集群;综合旅游集群是具有明确主题,集中了多样化的旅游活动和设施,并包括多个旅游枢纽的区域;主题旅游集群是围绕一个关键吸引物的旅游区域。

3.廊道:旅游廊道。旅游廊道是一系列风景优美且特点突出、呈线性分布的旅游景点和设施(如沿道路或河流排列的旅游景点和设施)。

4.链接:旅游交通链接。旅游交通链接将集群、廊道、旅游枢纽城市相联系。

5.节点:核心旅游吸引物。

(二)空间结构布局。

1.旅游枢纽城市。

(1)1个一级旅游枢纽城市:哈尔滨市;

(2)7个二级旅游枢纽城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大庆市、鸡西市、伊春市、黑河市;

(3)3个三级旅游枢纽城市:双鸭山市、鹤岗市、加格达奇区。

2.旅游集群。

(1)5个综合旅游集群。

哈尔滨集群:文化、冰雪、娱乐和城市旅游;

大庆—齐齐哈尔集群:文化、温泉、湿地、草原和河湖风景、研学旅行、康养旅游;

亚布力—牡丹江集群:冰雪旅游、历史文化(中东铁路遗产、林海雪原、渤海国等)和四季山地运动生态旅游;

伊春集群:森林导向的自然和生态旅游,康养和户外运动旅游;

三江集群:界江界岛旅游、农业旅游、农垦文化旅游、湿地旅游、赫哲民俗。

(2)8个主题旅游集群。

黑河跨境商贸旅游集群:商贸购物(自贸区)、跨境体验游、界江旅游;

五大连池地质生态康养集群:火山地质、生态旅游、康养度假;

漠河极地生态旅游集群:地理标志、生态旅游、冰雪旅游、特色文化、沿江风景、山野景观;

抚远东极文化旅游集群:地理标志、跨境旅游(一岛两国)、民族文化(赫哲之乡、淡水鱼都)、自驾旅游、界江旅游;

镜泊湖生态文化旅游集群:渤海国考古研学旅游、火山地质研学旅游、冰上运动(镜泊湖冰上国际马拉松)、火山口森林康养、镜泊湖南湖温泉度假;

绥芬河—东宁边境商贸文化旅游集群:历史地标(中东铁路遗址、战争遗址)、商贸购物(自贸区)、跨境体验游、红色教育研学、中医药健康旅游;

兴凯湖湖泊度假集群:湖泊旅游、边境旅游、湖泊度假、北大荒文化旅游;

虎林—饶河界江民俗文化旅游集群:跨界旅游、特色文化(赫哲族等)、红色教育研学、乌苏里江风光。

3.旅游廊道。

(1)省级层面。

在全省“一城四线”旅游线路框架下,建设7条主题旅游廊道。

黑龙江“醉美331边防路”自驾旅游廊道:以“醉美331边防路”旅游风景道为核心,重点发展自驾车旅游、户外运动、界江观光等;

黑龙江冰雪景观廊道:哈尔滨市(亚布力、凤凰山)—牡丹江市(中国雪乡、火山口地下森林、镜泊湖)—鸡西市(兴凯湖),重点发展自驾车旅游、冰雪观光旅游、冰雪运动休闲旅游、红色与历史文化研学旅游和特色乡村民俗旅游;

乌苏里江慢游观光廊道:抚远市—虎林市—兴凯湖,重点发展慢行(自行车、徒步)旅游、自驾车旅游、民俗文化(赫哲族等)、红色教育研学、湿地旅游等;

五大连池—伊春山地探险旅游廊道:五大连池—伊春市,重点发展自驾车旅游、生态旅游、山地旅游等;

东部湿地与现代农业旅游廊道:佳木斯市—鸡西市(经双鸭山),重点发展农业旅游、红色教育研学、湿地旅游、特色文化、乡村自驾车旅游等;

中东铁路文化遗产旅游廊道:齐齐哈尔市(经哈尔滨市、牡丹江市)—绥芬河市(沿中东铁路线),重点发展文化遗产、工业旅游、火车旅游等;

黄金古驿路廊道:齐齐哈尔市—黑河市—大兴安岭地区,重点发展古驿站、古驿路历史文化旅游。

(2)市(地)级层面。

各市(地)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精品旅游线路可随时在省级推广营销平台进行全天候推介。

4.交通链接。

改善13条重点旅游交通链接,具体如下:

哈尔滨市至伊春市、哈尔滨市至五大连池市、哈尔滨市至亚布力旅游度假区、哈尔滨市至佳木斯市、亚布力旅游度假区至牡丹江市、牡丹江市至绥芬河市、牡丹江市至鸡西市、鸡西市至兴凯湖旅游区、兴凯湖旅游区至抚远市、抚远市经同江市至双鸭山市、鹤岗市至伊春市、黑河市至五大连池市、漠河市至五大连池市。

5.旅游节点。

在全省范围内重点打造“必到必游”的25个重要节点,形成全省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具体如下:

太阳岛旅游区、五大连池旅游区、镜泊湖旅游区、汤旺河林海奇石景区、北极村景区、虎头旅游景区、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波塞冬海洋王国、哈尔滨极地馆、东北虎林园、融创乐园、伏尔加庄园、中央欧陆风情旅游区、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扎龙生态旅游区、中国雪乡旅游区、黑瞎子岛旅游区、华夏东极旅游区、兴凯湖景区、五营国家森林公园、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龙江三峡、瑷珲—腾冲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主题公园、龙江第一湾景区、大兴安岭爱情小镇等。

五、重点任务

(一)旅游产品。

1.冰雪旅游。

(1)促进传统冰雪旅游目的地转型升级。

升级亚布力旅游度假区。将亚布力旅游度假区从滑雪胜地转变为“四季型”旅游度假目的地,更新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改造升级交通设施。

打造“大雪乡”旅游品牌。以亚雪公路哈牡分界点为限,拓展雪乡区域面积,丰富冬夏旅游服务设施,发展森林自驾体验游、冰雪廊道观光游。加强“哈亚雪牡镜”冬季冰雪旅游产品融合,联手打造冰雪文化景观带。

促进北极村旅游转型。突出极地体验(中国冬天开始的地方),促进北极村旅游要素的创新统筹整合,开发独特的极地冰雪旅游产品(如冰旅馆、冰城堡、雪雕等休闲娱乐设施),同时开发有吸引力的夏季旅游产品。

 

(2)发展特色新冰雪旅游目的地。

打造新冰雪旅游目的地。结合户外运动和冰雪运动,在景色优美、交通便利、地形地貌合理的地方打造设施完备的新冰雪运动旅游目的地。提档升级冰雪大世界、雪博会、冰灯博览会等传统冰雪旅游项目,融合现代高科技,增加观赏性与参与度。

 

 

(3)鼓励对冰雪旅游产品(景点)的投资,开发冰雪旅游新项目。

发展五大连池全季旅游。突出五大连池世界三大冷矿泉的唯一性,将五大连池发展成为四季康养旅游目的地。

促进黑河市旅游目的地建设。将黑河市打造成为边境商贸、冰雪体验、文化艺术、生态民俗为主题吸引力的四季型旅游胜地。

发展镜泊湖冰湖旅游。将镜泊湖发展成黑龙江省第一大冰湖旅游区。

探索冰晶世界项目。与国际品牌合作发展冰晶世界未来旗舰景点。

建设室内冰雪探险世界。在新冰雪旅游目的地,开发包括冰雕、冰迷宫、冰滑梯、冰城堡、冰吧、冰店等在内的大型室内冰上冒险世界。

发展冰雪博物馆、冰雪温泉、冰雪演艺、冰雪大马戏等项目。

(4)集群式布局冰雪旅游景点和产品以有利于游客消费。

中国一号冰雪旅游路线(旗舰冰雪旅游项目)。在哈尔滨市(亚布力)和牡丹江市的冰雪旅游旗舰项目建设的基础上,整合连接哈尔滨市区与牡丹江市(亚布力、中国雪乡、凤凰山、镜泊湖等)的冰雪旅游项目,打造中国一号冰雪旅游线路。

 

 

黑龙江省冰火体验旅游路线(旗舰冰雪旅游项目)。整合哈尔滨市经五大连池市至漠河市沿线旅游资源,打造黑龙江省冰火体验旅游线路。

 

 

本地特色旅游冰雪旅游线路。

(5)提高潜在客源市场对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品的品牌认知。

实施目标市场冰雪旅游营销活动。国际市场重点是东南亚市场。

发展冰雪电视频道、冰雪娱乐节目。

鼓励与冰雪旅游有关的活动/比赛。

 

 

在目标市场设置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品牌大使形象。

与黑龙江省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宣传黑龙江省冰雪旅游。

举办黑龙江冰雪知识挑战年度赛事,在线检测游客满意度,并持续改善产品和服务。

网红冰雪旅游打卡推荐地。在主要交通枢纽(如机场、高速火车站)或冰雪旅游目的地的主要旅游区开发与冰雪相关的著名照片打卡地。

(6)增加冰雪旅游相关的纪念品(衍生品)品类和数量。

创新开发黑龙江系列冰雪旅游纪念品。

发展黑龙江冰雪旅游主题商店。

(7)把黑龙江省建设成为中国冰雪旅游技术中心。

把黑龙江省打造成为中国冰雪旅游体验、教育、培训及冰雪装备制造等产业基地。

建设冰雪旅游学院。

(8)扩大各地冬季体育活动群众基础。

冬季运动活动中心。在每个地级市发展至少一个冬季体育活动中心。

 

 

冬季运动日/儿童营地/初学者。为提高冬季运动群众基础,在新冰雪旅游目的地为儿童/初学者设立冬季运动日/营地。

鼓励开展以冰雪运动为主题的冬令营活动,建立健全冰雪项目U系列赛事体系,组织全国青少年冰雪赛事。

2.生态旅游。

(1)发展全谱系生态旅游产品。以促进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护为基础,重点发展户外休闲、自然游憩、科普探险等6大类20个亚类全谱系生态旅游产品体系。

(2)实施生态旅游分级发展策略。在全省范围内按照自然和文化资产的质量和对游客吸引力、可访问性、当前访问者人数、当地社区参与、当前基础设施和相关影响以及安全问题(包括访客健康和救援问题),确定黑龙江省生态旅游优先发展区域,因区施策。

 

 

(3)制定生态旅游管理框架。建立包括政府自然保护地、旅游管理机构在内的统一管理协调机制(生态旅游发展领导小组),以监督、协调和指导省级生态旅游的发展;加强生态旅游活动的法治建设,依法采取相关审核和许可措施,规范自然保护地的各项生态旅游活动;制定生态旅游活动指南(或标准);在监管评估的基础上,制定观赏野生动物指南。

(4)加强保护区、目标目的地及其周围的生态旅游规划。组建跨学科、专业化的生态旅游规划团队制定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目的地及其周围地区的生态旅游管理方案;各地区基于容量控制原则,制定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目的地及其周围地区的生态旅游管理方案。

(5)强化当地社区参与。提高社区对生态旅游机会的认识;支持自然保护地周边中小微企业发展以提高保护区社区的商业机会;在生态旅游目的地社区推广投资商的成功经验。

(6)强化生态旅游解说。完善全省的生态旅游解说系统;在哈尔滨市建立旗舰式黑龙江省保护地生态旅游解说中心;在每一个生态旅游区建立高质量的互动游客中心,提供高质量的生态旅游标识和解说材料;推广基于信息化的生态旅游智慧解说系统。

(7)加强生态旅游市场营销和宣传。把生态旅游作为黑龙江省旅游产品的独特旅游品牌;提高全省生态旅游品牌认知;将黑龙江省生态旅游纳入全省旅游营销体系。

(8)在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尤其是在五大连池,扎龙湿地和北极村等旗舰地点)发展生态旅馆。

(9)发挥黑龙江省湿地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湿地生态旅游,打造中国顶级的湿地生态旅游目的地。

 

 

3.户外运动。

(1)发展全谱系户外运动产品。基于市场需求,结合黑龙江省地理地貌、自然生态、气候条件和户外运动选址要求,发展陆地、水上和空中三大空间,身心放松类、娱乐型、探险型、团队型四大类型全谱系户外运动旅游产品。

(2)建立健全户外运动发展规范。建立户外运动监管机制,出台户外运动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政策,制定有关户外运动安全培训指南,以便清晰的指导投资商的投资和运营方向。

(3)借鉴国际户外运动发展经验。遵循户外运动产品开发实施要点,包括选址、识别潜力产品、市场测试、开发(为每种户外运动设置多用途路线)、兼容性(户外运动必须彼此兼容且与环境兼容)、维护、先试点后推广。

(4)制定全省户外运动旅游专项规划和每个市、县的户外运动旅游专项规划。

(5)政府引导及支持户外运动发展。包括建立全省的通用步道系统(远足/徒步旅行);建立沿公路的公路自行车路线网络(公路自行车);建立山地自行车旅游线路及行为准则(山地自行车)。

(6)完善户外运动空间的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如户外运动游客中心、厕所、淋浴间、更衣室等)。

4.自驾旅游。

(1)精准识别黑龙江省自驾旅游的细分市场需求,开发针对性产品。

规划和推广哈尔滨市和其他主要城市的主题旅行日,规划和推广距离更远的周末自驾旅游目的地。

在黑龙江省创新发展空陆联游(fly-drive)假期线路旅游产品,增加自驾出境旅游口岸数量,完善在机场和火车站的租车设施,大力发展自驾车连锁租赁服务。

 

 

(2)完善全域自驾车旅游道路标识和引导系统。

开发和完善全省统一的全域旅游道路标识系统。

完善自驾车旅游线路的电信等基础设施。

开发黑龙江省自驾车旅游服务在线应用程序(如地图软件等)。

(3)设置自驾车旅游服务中心。

沿自驾车旅游线路制定自驾车旅游服务中心布局总体规划。

按照国际标准设置自驾车旅游服务中心。

注重自驾车旅游优质服务。

(4)建设自驾车旅游友好型旅游目的地环境。

景观设计。全省道路涉及新建、拓宽公路的,对自然环境和周围环境的优美品质高度敏感。自驾车旅游线路沿线建筑景观(观景点、休息区、公用建筑和电力设施等)设计和建设要保证景观优美。

环境质量。为每一条新建或拓宽的旅游道路进行全面的旅游景观评估,制定环境指南和旅游景观设计原则。

停车管理。各地制定适当的自驾车旅游停车管理计划,分散交通,避免拥堵;在城市地区鼓励自驾车旅游者使用公共交通到达景点,城市景点不增设停车场,推广多模式公共交通接入智能技术应用;提高各类旅游区停车场设计建设水平,避免景观视觉干扰;严格执行市区或旅游区的街道停车规定。

加强自驾车租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重点旅游城市航空、高铁等交通枢纽的自驾车租赁服务网络(落地租车,异地还车功能),鼓励国际或国内连锁自驾车租赁企业在黑龙江省增加租赁服务点。

5.康养旅游。

(1)发展新型康养旅游产品。

大力发展森林康养、温泉疗养、专业Spa、中医药康复理疗、中医药养生保健、中医药文化体验、药膳食疗、健康美食、健身训练、传统文化养生、医疗旅游、康复度假、健康驿站等新型康养旅游产品。

研发和推广针对银发旅游市场的战略性旅游产品,专门针对中老年游客需求和兴趣创新设计新的战略性旅游项目。

 

 

大力培育中医药健康旅游项目、基地,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与现有景区景点融合发展,增加我省旅游新的营销点。

各类国际会议和活动。

(2)借鉴国际康养旅游最高标准,制定黑龙江省康养旅游相关标准及规范。

开发和推广黑龙江省友好型老年旅游,根据中老年游客的特殊需求提升包括旅行社、酒店、交通、住宿、景点等旅游服务供应商服务和包括旅游厕所、公共交通等旅游公共服务。

医疗旅游标准。成立黑龙江省康疗旅游协会,制定包括康养(预防)旅游和医疗旅游(治疗)的标准和规范。

矿泉疗养标准。采用和推广国际化矿泉疗养标准。

水疗标准。采用和推广国际化水疗标准。

响应“健康中国2030”目标,制定黑龙江省方案。

(3)吸引投资升级康养旅游相关设施。

鼓励战略投资康养和水疗设施的现代化升级,达到国际标准的类型和水平。

吸引新的战略投资者投资康养旅游项目。

(4)加强康养旅游宣传营销。

在重点康养旅游区推广健康护照计划。

在全球重点旅游市场推出“银发旅游”“康养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套餐和举办“银发之旅”推广活动。

出台鼓励各类康养旅游科研、教育机构落户黑龙江省,强化康养旅游营销活动,包括研究举办国际第三年龄大学联盟大会、中医药健康旅游国际合作峰会等。

6.乡村旅游。

(1)改善重点乡村旅游地区可达性。包括改善道路网络、提高车辆、自行车租赁的可用性及道路指示牌和当地交通服务信息的便利性。

(2)制定乡村旅游综合规划。确定重点乡村旅游地区,制定和实施包容性乡村旅游目的地管理规划,推动乡村旅游(民宿等)相关行业协会发展,推进旅游扶贫。

 

 

(3)多样化农村产品和服务。基于现有游客对当前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逐步引入新的、质量更高的产品和服务;识别新的商业机会,加强新乡村旅游产品供应,鼓励新访客,延长访客的停留时间并延长主要旅游季节的停留时间;充分发挥自驾车旅游市场优势,开发符合自驾车旅游市场的主题路线;在全省推广优质民宿和农场发展计划;拓展特色农业旅游。

 

 

(4)关注不同人群的优质体验。坚持宜居宜游的理念,持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完善包括旅游厕所在内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制定和实施优质的旅游指南和标准;强化旅游解说系统和旅游信息系统建设。

(5)鼓励社区参与。在重点乡村旅游地区提高对乡村旅游发展机会的认识;促进乡村旅游中小微型企业发展;规范乡村旅游市场主体的开发活动,提高社区参与旅游的市场意识。

(6)提高市场知名度。将全省乡村旅游品牌产品纳入全省旅游营销重点工作中;成立专门的乡村旅游营销机构;完善乡村旅游相关营销材料(网站、地区、宣传片、应用程序等)。

 

 

(7)创新筹资机制。设立乡村旅游服务中心、民宿和乡村旅游基金会;激励和支持企业社会责任。

 

 

7.文化遗产旅游。

(1)创新文化遗产和博物馆展示方式。

整合黑龙江省多元文化遗产和博物馆资源,针对不同游客需求创新文化旅游展示方式,增强游客体验感。

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程对公众开放,提升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关注儿童和年轻游客的游览体验,加强适合于儿童和年轻游客的研学旅游产品开发。

推进非物质文化活化和创新展示。

发展美食旅游,构建独特的黑龙江省美食文化旅游产品。

(2)完善遗产地、博物馆和其他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解说系统。

丰富文化遗产和博物馆的展示和解说内容,统一使用标准的中、俄和英等多种语言展示和表达。

注重儿童和年轻游客的解说词设计。

提高文化解说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借助现代智能设备,全面提升文化解说的科技化水平。

(3)提升文物古迹展示的保护水平。执行文化遗产保护性展陈的技术规范,使用诸如紫外线过滤器等新技术保护遗产。

(4)强化文化遗产和博物馆旅游商品的创新。丰富文化遗产旅游纪念品的主题性设计;整体提升旅游纪念品的主题性设计水平;重视游览图和宣传册的设计质量;加强旅游文创商品的研发。

 

 

8.边境旅游。

(1)建设边境旅游带。依托黑龙江和乌苏里江边境旅游资源,重点支持黑河市、抚远市、绥芬河—东宁边境试验区建设,打造成为产业体系完善、发展模式具有创新意义的,集邮轮旅游、水上休闲、生态观光、边境商贸、文化体验、养生度假、冰雪运动于一体,具有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中国最北端的国家精品旅游带、国际级界江休闲与生态旅游胜地。

(2)推进G331国际自驾旅游线路建设。推进G331中国两极穿越自驾旅游发展,以及黑瞎子岛、同江三江口、龙江三峡、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中俄民族风情园、呼玛鹿鼎山、塔河十八驿站、龙江第一湾、北极村、虎头旅游景区等沿线十大打卡点建设。推进黑河、黑瞎子岛、绥芬河—东宁国际自驾旅游门户建设。

(3)推动两区建设。争创国家边境旅游试验区,做好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基础性工作。

(4)建设全国一流边境旅游目的地。利用黑龙江大桥、黑瞎子岛国际旅游岛、中东铁路等资源优势,推进边境游与民俗游、少数民族游、乡村游、自驾游等结合、融合,利用新技术催生新场景、新业态、新体验,引导边境游向中俄纵深发展,发挥更大关联带动作用,实现更优经济、社会效益。

(二)基础设施。

涉旅基础设施是黑龙江省旅游可持续发展和推广“宜居宜游”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涉旅基础设施优先战略。

1.提升旅游目的地可达性。

(1)航空。增强哈尔滨机场的门户功能,强化哈尔滨市区和重点旅游区提供无缝的智能票务和地面交通衔接;增加旅游枢纽城市机场的直飞航班;推进绥芬河机场建设和牡丹江机场迁建扩容;扩建漠河机场,并鼓励开通国内重点城市的直飞航班。

(2)铁路。推进牡丹江市—佳木斯市—鹤岗市的高铁建设,打造多目的地铁路环线,增强铁路游线多样性;推进哈尔滨市—铁力市—伊春市和吉林省敦化市—牡丹江市客运专线建设、哈尔滨市—黑河市铁路提速建设,提高铁路站点抵达旅游目的地的便捷程度;推进齐齐哈尔至漠河铁路线进行扩能升级改造,建设漠河至满归旅游专线铁路。

(3)公路。完善旅游公路交通网络,将通景旅游公路作为优先建设基础设施,完成“醉美331边防路”改造项目,改善重点旅游区的可进入性;加强各旅游集群之间的公路交通联系,完善旅游集群内部道路网络,提高偏远地区道路等级;按照空陆联游(fly-drive)的概念,建立风景道体系。

(4)水路。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等重点线路开发或升级旅游休闲港口;实施黑龙江沿岸长线游船服务远期开发计划。

(5)到达点的多式联运系统。改善交通多式联运系统,实现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运输之间的无缝整合旅行;着重完善交通枢纽到达旅游目的地景区的交通衔接服务;在战略交通(例如快速铁路)和地方交通(例如穿梭巴士)上促进滑雪装备、山地自行车等户外装备的交通,方便从城市到户外休闲旅游胜地的交通;完善在到达站、机场或内河港口的旅游信息咨询点建设;引入车站、机场和旅游目的地联合使用的集成电子客票系统,使用多式交通设施,使游客能够购买多式联运车票,并在旅行前在线购买;优化旅游枢纽周边的旅游消费综合开发,促进旅游消费。

2.完善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

坚持“宜居宜游”的发展原则,建立合适的基础设施,创造有利环境增强旅游目的地游客的安全感和舒适感、延长停留时间和提升复游率。

(1)标识系统。完善独立的(例如某个特定景点)和综合地点(系列旅游景点)的解说和道路标识指引系统,在城市区域和景区设置旅游牌和道路标记等导引标识。

(2)游览服务。合理规划旅游交通游线,避免交通拥堵,保障游线畅通(如景点入口排队造成交通拥堵等);在城市区域统筹全域交通网络,建设旅游交通集散中心,实现游客和当地居民共享包括公交、出租车和地铁在内的交通基础设施,采用智能技术即时向游客传递预警信息和交通信息;非城市区域在考虑游客停车场和旅游景点穿梭巴士的同时必须兼顾设置步行和自行车道路系统;构建旅游气象大数据平台,提高旅游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健全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旅游安全联动联防机制,确保游客安全。

(3)目的地旅游套餐卡。推广免费体验或优惠的旅游目的地套餐卡。

(4)旅游区周边综合开发。提高旅游区周边商业网点和街区旅游零售和餐饮住宿的服务接待水平;将非城市重点旅游区域、城镇和村庄现有道路交通与旅游交通服务结合(例如标牌、当地公交车或人行道)。

(5)旅游厕所。持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完善各类旅游区厕所设施,提高旅游厕所管理水平。

(6)智慧旅游。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运用,实现智慧旅游,推动全省涉旅基础设施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7)基础保障。加大冰雪旅游、户外运动、生态旅游、自驾车旅游等旅游产品的基础设施保障力度。

3.发展基础设施旅游吸引物。

(1)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旅游。探索低空飞行创新服务,针对高端游客开发直升机旅游服务(如从哈尔滨机场到亚布力和到五大连池等);在三江平原、伊春、西部草原、五大连池等地发展国际最高标准的热气球旅行。

(2)开发铁路主题旅游。设计随上随下的铁路旅行线路(例如中东铁路沿线),制定全省3—10天游的火车票套餐;创建哈尔滨市至漠河市、沿中东铁路的慢速主题火车旅游,并在停车站点设置旅游项目和辅助设施。

(3)建立覆盖全省的旅游风景道体系、国家步道体系、公路自行车和山地自行车线路体系、城市绿道体系等;在重点旅游城市发展城市旅游观光巴士系统。

(4)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等主要江河发展游轮、帆船旅游等。

(三)旅游环境氛围。

1.倡导旅游友好型的场地规划设计。

遵循宜居宜游原则,倡导旅游友好型的场地规划设计,提升主客共享的旅游场地设计和建设水平(包括城市、乡村等),以改善本地居民和游客的体验;针对家庭及亲子旅游市场,以人为本,考虑包括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在内的各类游客群体的需求;积极回应区位条件、场地环境、旅游景点的特征,避免设计同质化,打造具有长期旅游吸引力、可持续发展的实体环境。

2.建设精品旅游景区。

开展黑龙江省全域精品旅游景区提升专项行动,重点培育黑龙江省特色精品旅游景区,强化全省旅游景区的氛围感和服务品质感,以改善游客体验。

 

 

3.营造旅游休闲环境。

开展城市旅游休闲环境及服务提升专项行动,强化全省休闲环境建设的政策、资金、标准和规划引导,增加本地居民和游客共享的旅游休闲空间,提高全省城市旅游休闲环境及休闲服务供给水平。

 

 

(四)市场营销及品牌建设。

1.明确旅游市场定位及细分。

根据黑龙江省国内外旅游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黑龙江省国内、入境旅游市场新目标市场定位及细分如下表所示:

 

 

2.推进旅游市场营销及品牌建设。

(1)提高全行业旅游市场营销及品牌建设认识水平,确保黑龙江省主要旅游机构具有必要的市场营销意识,以支持旅游目的地的专业化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

(2)探索市场营销及品牌建设体制创新,建立黑龙江省拥有涵盖市场营销、品牌建设工作的体制机制,确保旅游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工作的协调开展。

(3)保持旅游市场营销和品牌宣传长期连贯性,针对游客市场需求,确保黑龙江省拥有一套持续连贯的市场营销与品牌宣传方案以清晰、诚实和真实的方式传达黑龙江省的旅游吸引力。

(4)注重旅游市场营销及品牌宣传预期评估,通过使用市场营销和品牌绩效指标(如旅游经济、效率、效益、衡平法)监测、评估黑龙江省的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绩效。

3.实施国内旅游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

(1)确定目标细分市场品牌定位及吸引策略。考虑国内旅游市场(特别是新兴旅游市场)与传统黑龙江省旅游市场的不同,围绕“北国好风光,尽在黑龙江”的总体品牌形象定位,根据不同的旅游细分市场确定不同的旅游市场品牌定位及策略,向目标旅游市场传达更有吸引力的旅游品牌信息。

(2)创新国内旅游市场的传统营销工具和技术方法。

对标志性产品或服务(尤其是黑龙江省独特的旅游体验)的旅游市场营销和品牌系统规划设计。

整合传统以零散的方式计划和执行的营销工作,结合线上线下营销,对旅游市场产生整体影响。

在旅游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实践中,加强对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效果的适当监测和评估(尤其是从旅游者/客户的角度)。

(3)加强国内旅游市场数字化营销工具和方法的使用。强化网络在线互动营销工具的使用,凸显黑龙江省作为有趣而独特的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形象。

(4)创新旅游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的体制机制。

加强机构建设。探索建立黑龙江省旅游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的统筹协调机构(涉及最重要的公共和私人参与者),确保采取协调一致的方法进行旅游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的规划和实施。

支持利益相关者之间加强合作,形成多元化主题旅游体验路线,进行重点营销。

为私人和公共利益相关者提供量身定制的针对目标旅游市场群体的营销培训计划。

通过培训和其他技术支持,确保私人和公共利益相关者,能够按照全省的战略要求实施持续的市场营销策略。

建立黑龙江省旅游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资产清单,以确保市场营销实际工作中的准确性、质量和统一信息。

4.开拓入境旅游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

(1)针对不同的旅游细分市场,开发、扩展和改进产品和服务,采取不同的市场营销和品牌战略。

针对俄罗斯旅游市场,促进自驾车旅游跨境便利化、强化外语信息服务及康养(尤其是疗养)旅游产品宣传。

针对韩国旅游市场,提供一揽子计划和激励措施(如在韩国设置营销代表机构、网络社交媒体营销),使韩国游客选择黑龙江省作为下一个中国旅游度假胜地。

针对港澳台地区旅游市场,与韩国市场一样,专门在当地设置营销机构来进行市场营销和品牌宣传。

针对居住在中国(及周边地区和国家)的外籍人士,强化与旅行社、在线旅游(OTA)的合作,通过相关俱乐部、协会、网站等安排合适的周末、短期旅行套餐和节日套餐,开发该旅游市场潜力。

针对日本旅游市场,以节庆活动为营销重点,向日本旅游市场发布四季旅游节庆及活动日历,以帮助旅行商制定产品指南;在当地设置营销机构进行战略性营销。

针对其他超细分旅游市场,如文化历史遗址、军事和战场游览、铁路爱好者、湿地观鸟、哈尔滨之夏音乐节及国际性演出等市场进行战略性营销。

针对最具潜力的旅游市场—东南亚旅游市场,建立一个黑龙江省旅游东南亚推广中心,并强化入境旅行社和在线旅游(OTA)的合作,大力推广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品牌。

针对欧美旅游市场,在每个重点国家委托代表公司进行宣传,提高公众品牌认知度,并出台政策鼓励旅行社将黑龙江省纳入其行程,在交易会、路演和公关活动中展示黑龙江旅游产品。

(2)改进传统旅游市场营销工具及技术。

在重点旅游市场国家聘请专职旅游市场营销代表在目标旅游市场进行黑龙江省旅游市场营销和品牌宣传。

创建并发布黑龙江省旅游节庆活动日历,并在目标旅游市场广泛发布。

继续完善针对国际市场的旅游宣传品(册)的出版(尤其是电子出版物)。

(3)制定和持续实施国际旅游数字(多媒体)营销策略。

建立黑龙江旅游多语种网页(英、日、韩、俄语等)。

聘请专业的数字和多媒体营销机构,利用最佳渠道和手段(软文、广告、社交媒体等)推广黑龙江省旅游目的地产品和服务。

强化与社交媒体影响者(网红)的合作。定期在社交媒体平台上选择最活跃的社交媒体影响者、博客和视频博客(网红),组织这些人来黑龙江省进行旅游产品服务体验,持续宣传黑龙江省旅游产品和服务。

(4)提升黑龙江省旅游目的地的入境旅游市场营销专业性。

使用专业旅游市场营销和品牌服务商进行全面的品牌推广活动。

巩固伙伴关系,将黑龙江省推向入境旅游市场;鼓励黑龙江省旅游市场营销利益相关者之间密切合作,在制定自身的营销策略外,发挥各自专长和资源,制定黑龙江省入境旅游市场营销总体策略并实施。

建立入境旅游市场营销基金以保障各项国际目标旅游市场营销活动开展。

举办黑龙江省国际旅游交易会。

强化对目标旅游市场进行市场调研,以保障各项国际目标旅游市场营销高效开展。

(五)旅游经济、人力资本与旅游统计。

1.优化旅游经济、投资和商业环境。

(1)发展以消费为基础的旅游经济,取代“门票经济”。在旅游区、博物馆、主题公园、机场、高铁站等地为游客创造新的消费机会;创建景点综合门票并试点旅游城市一卡通;启动“黑龙江省旅游体验”计划,鼓励各地创造独特的旅游体验项目;实施“黑龙江省文化路线计划”,创建包括黑龙江省冰雪路线、石油遗产路线、工业遗产、黑龙江路线、要塞路线等一系列主题文化旅游线路;创建“黑龙江省优质食品、饮料和手工艺”旅游商品品牌计划,推广系列旅游商品;实施黑龙江省最佳早餐比赛。

(2)引导对黑龙江省旅游经济的“明智投资”。为外国投资者创建在线一站式服务平台(自贸试验区);成立“黑龙江省旅游投资人协会”;建立大、中、小型旅游项目的资金扶持计划,鼓励黑龙江省旅游企业的发展,促进旅游业创新。

(3)支持旅游中小企业的成长和竞争力。启动“黑龙江省旅游中小企业支持计划”,扶持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提升黑龙江省旅游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

 

 

(4)制定并实施黑龙江省旅游用地点状供地政策。

(5)鼓励旅游业创新和质量改善。启动黑龙江省旅游创新奖,鼓励冰雪旅游、户外运动、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等旅游产品,酒店、民宿、度假村等旅游业态和旅游服务的创新;在黑龙江省高校组织年度旅游学术业务计划竞赛。

2.提升旅游人力资本质量。

(1)加强旅游行业管理者的能力。为旅游行业管理者启动“旅游领导力计划”和“国际游学计划”。

(2)加强旅游教育体系。在黑龙江省高校建立冰雪旅游研究中心;扩大旅游和酒店专业化的MBA课程培训人员;在旅游教育计划中加强实践培训,制定标准的旅游专业实习计划;在旅游和接待教育计划中加强外语教学。

(3)发展国际化旅游职业继续教育体系。在旅游职业继续教育发展中发展旅游专业机构和协会的作用,扩大旅游职业继续教育规模;建立“黑龙江冰雪荒野”烹饪创新中心;推广旅游专业人士的在线课程学习;建立“黑龙江省旅游导游学院”;为旅游业基层员工启动“欢迎光临黑龙江”培训计划;确保旅游业培训机构具有适当的实践培训设施;与知名的培训机构和专业协会合作,启动国际标准健康培训计划;与国际专业协会和培训提供商合作建立冬季、夏季户外运动培训。

(4)提高农村社区参与旅游的能力。针对农村社区启动量身定制的“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接待能力提升计划”。

3.改善旅游统计工作。

(1)加强旅游统计数据的收集。扩大与其他移动电讯服务商提供商的合作,改进抽样方法,更好地把握不同市场领域以及总体上更可靠的黑龙江省旅游统计数据;在全省推广智慧旅游平台建设,促进旅游服务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制定更为详细的分类旅游统计标准;对哈尔滨冰雪节等黑龙江省重点景区和节庆活动进行年度经济影响评估,跟踪游客的满意度以及使用这些信息来改善旅游产品和服务;改善旅游业价值链上游客满意度的测度;建立衡量黑龙江省旅游业可持续性的标准,制定关键指标。

(2)加强旅游统计数据的应用。公开发布旅游市场统计信息以支持旅游投资决策和服务改善。

上一篇: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冰...下一篇:2023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
TOP

九州官方入口-九州(中国)- 黑ICP备2022006900号-1